随着ChatGPT的热度飙升,不仅互联网巨头、“互联网+”多领域积极拥抱变化、推出类似产品,也有不少“投机者”从中嗅到了“商机”。
ChatGPT大火后,不少网友都想体验一番,但由于目前ChatGPT网站并不对境内用户提供服务,体验的需求也随之诞生。《证券日报》记者注意到,目前在微信公众号、小程序平台上出现了一些“山寨版ChatGPT”;此外,在个别电商平台,也有人做起了“代注册ChatGPT账号”的生意。
2月10日,记者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已无法搜索到名称含有“ChatGPT”账号,但一些所谓与AI相关的账号,却宣称能提供类似ChatGPT的智能聊天对话服务,有些账号甚至声称可以提供ChatGPT中文版服务。
记者注意到,这些“山寨版ChatGPT”账号提供服务多数需要付费,其中不少账号收费不菲。比如一个名为“AI对话丨智能写作问答”的账号,用户支付99.99元可在半年内进行1300次对话,支付999.99元,可一年内无限次对话。
“目前没有OpenAI对中国境内公司授权的消息。购买盗版软件服务的普通消费者可能随时面临着无法使用的风险。”北京大成(哈尔滨)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宝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消费者在使用ChatGPT付费盗版软件时潜在的法律风险是巨大的。
除了个人体验,目前也有公司将ChatGPT生成的内容应用到具体场景中。比如某商业银行利用ChatGPT生成品牌文案,成为金融业首篇AIGC内容。
目前,ChatGPT能力范围可以覆盖回答问题、撰写文章、文本摘要、语言翻译和生成计算机代码等。那么,ChatGPT如何盈利?其又能激发哪些行业的赚钱效应?
在商业化变现方面,2月1日OpenAI已宣布将推出ChatGPT的试点订阅计划ChatGPT Plus,定价每月20美元,付费用户可以享受到高峰时段免排队、快速响应以及优先获得新功能和改进等增值服务,与此同时,OpenAI也表示会保留免费服务。
至顶智库执行主任兼首席分析师孙硕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ChatGPT的商业模式一方面体现在直接对外提供软件(SaaS)服务,如微软将ChatGPT融入到Bing、Office、Teams等产品线。另一方面,也可以按产出内容量或数据请求量等方式收费。
从产业链来看,孙硕告诉记者,ChatGPT产业链主要涉及上游基础设施提供商,包括AI芯片、数据服务、云计算等;中游主要是模型技术提供商,包括AI大模型、AI算法等;下游则是场景应用方,包括内容创作分发平台、内容出品方、内容服务方等。
IDC中国研究总监卢言霞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基于ChatGPT可能会诞生一批新创企业,垂直领域的数据、面向场景的模型优化、工程化的解决方案是将AI落地的根本,也是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。未来可能的形式是部分企业提供基础模型,部分企业基于基础模型开发面向场景的AI应用。
卢言霞认为,“短期内ChatGPT对市场影响有限,长期来看这些模型甚至可能在未来退出市场,而其留给人们真正的启示在于,语言模型的演进会推动通用AI时代的到来;同时也可能带来AI开发范式的转变,促进产业链细分。”